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教發[2014]6號)、《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職成[2015]9號)、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鄂政發[2014]51號)、湖北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省級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的通知》(鄂教職成〔2014〕8號)和《關于加強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通知》(鄂教職成〔2013〕7號)等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依據《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結合學院實際,現就制訂我院2017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如下原則性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圍繞國家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長江中部城市群建設,以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國家戰略,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學生就業、創業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主動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模式,促進行業、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深化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推進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培養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原則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重要內容的職業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將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堅持以促進學生就業和創業為導向,主動對接產業,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原則
各專業要廣泛開展社會調研,及時跟蹤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關注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和調整專業課程,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要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和創新創業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創業、就業質量。
3.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原則
各專業要積極探索與行業、企業合作育人的新體制機制及運行模式;密切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進行調研,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改革教學內容、制定核心課程標準;共同制(修)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確定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同管理、考核、評價人才培養質量。
4. 課程體系結構整體優化、課程安排循序漸進的原則
課程體系的設計應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優化教學組織形式,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促進其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調整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構建科學的實踐教育體系,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實踐教學學時要占總學時的50%以上;要構筑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模塊,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要正確處理好思想與行為、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實現。
5.體現中高職銜接的原則
各專業要主動與相關中職聯系,在相同(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修)上注意課程和培養體系的有機銜接。統籌安排中高職銜接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頂崗實習,注重在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工學比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合理確定各階段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推進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
6.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要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我約束能力;要充分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需求,構建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可設置創新或創業學分,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和創新創業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7.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原則
以校企業合作平臺為依托,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技能競賽相結合,系統設計、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強化建立“校中廠”、“廠中校” 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積極推進理實一體化課程改革,推廣項目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努力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與創業能力。加強實習管理和考核,創新頂崗實習形式。
8. 突出專業特色的原則
各專業在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中,要依據自身建設規劃,在專業定位、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模式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質量保證與診改體系等方面要體現出特色。
9. 柔性化管理原則
針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遵循各專業知識積累和技能提高的規律,按照實際教學需要,探索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有機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三、學時、學分及教學時間安排
(一)學時與學分
1. 學時
三年制總學時應控制在2600左右,實踐性教學總學時一般要略大于總學時的50%。周學時控制在22—26。
2. 學分
(1)一般課程:單元教學形式,按照每16學時折合1個學分。最小學分單位為0.5學分。
(2)實訓實習:每周計24學時,每周計1學分;非按周設置的,每24學時計1學分。
(3)入學教育、軍訓、畢業教育:每周計24學時,每周計1學分。
(4)素質教育學分:社會實踐、技能競賽等是學生職業道德培養、職業素質養成和技能實戰的重要載體,應針對專業特點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技能競賽等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活動獲得素質教育學分。各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當修滿最低素質教育學分4學分。
(二)教學時間安排
每學期教學周按20周設計,其中安排機動2周;第一學期安排入學教育1周、軍訓2周;最后一學期安排畢業教育1周。學校鼓勵各專業開展“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3年制6學期可根據行業企業淡旺季調整為7-9個學期。頂崗實習總時間一般為6個月,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
四、課程設置
(一)課程分類
1. 按課程功能分為:公共課、專業課(一般專業課、核心專業課、實踐技能課)、拓展課。
全院各專業統一設置公共課程,公共課程設置按學院有關規定要求執行。
2. 按課程性質分為:必修課、選修課。
必修課:是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所確定的該專業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學生必須修完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必修課程。
選修課:是指為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和發展學生興趣和潛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以及根據專業方向、專業知識結構或職業拓展的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包括由學生在全院范圍內自主選修的公共素質課程和根據職業拓展與提升需要選修的職業能力課程,分為任選課和限選課。
(二)課程設置
必修課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
(1)公共必修課
每個專業統一開設以下課程,具體安排如下:
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1學期開設,共48學時,3學分,結合各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2學期開設,共64學時,4學分。
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2學期開設,共32學時,2學分。
④《體育》:第1或第2學期開設,共32學時,2學分。
⑤《人文語文》:第1學期開設,部分專業開設32學時,2學分;部分專業開設48學時,3學分。
⑥《應用寫作》:共32學時,2學分,部分專業開設,不同專業開設學期不同。
⑦《應用數學》:第1或第2學期開設,部分專業開設,各專業該課程的學時、學分數均不盡一致,以人文科學系提供的數據為準。
⑧《職場英語Ⅰ》:第1學期開設,共56學時,3.5學分,面向普高生開設。
⑨《職場英語Ⅱ》:第2學期開設,共72學時,4.5學分,面向普高生開設。
⑩《職業英語Ⅰ》:第1學期開設,共56學時,3.5學分,面向技能生和藝術系學生開設。
⑾《職業英語Ⅱ》:第2學期開設,共72學時,4.5學分,面向技能生和藝術系學生開設。
⑿《計算機基礎》:第1或2學期開設,共64學時,4學分。
⒀《就業指導》:第1一4學期開設,共32學時,2學分,由各系和就業辦共同完成。
⒁《創業基礎》:第4學期開設,共16學時,1學分,由各系和就業辦共同完成。
⒂《形勢與政策》:第1一5學期以講座形式開設,共16學時,1學分。
⒃《軍事訓練》:第1學期開設,共48學時,2學分。
⒄《國防理論》:第1一4學期以講座形式開設,共32學時,2學分。
⒅《入學教育》:第1學期以講座形式開設,共24學時,1學分。
(2)專業必修課
專業必修課的設置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般專業課,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理論或實踐課程;
第二部分是核心專業課,專業必備的技術知識,數量在5—8門為宜,這些課程(含實訓)應當作為專業教學核心,要確保足夠的教學時數;
第三部分是實踐技能課,側重實踐、實驗、實訓等實用性操作訓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第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公共選修課
公共選修課程面向全院學生開設,課程總數不少于20門,由各系統一上報教務處,教務處根據教師申請,統一安排選修課;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每門2學分,32學時,要求學生至少獲得4學分。
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或創新創業活動,經教務處審核認定,可沖抵公共選修課2學分。包括:參加省級各類大賽榮獲個人和團體優秀獎及以上,如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英語競賽、文體競賽等;取得個人和團體科研成果,如參與省級及以上課題研究結項、發表科研論文、出版學術著作(含文學作品)、專利申請(含軟件著作權)、產品設計(中標或采用)等;學生創業,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且項目正常運營4個月以上。
(4)專業選修課
由各專業根據需要自行安排。
(三)課程類型
按課程類型設置純理論課(A)、(理論+實踐)課(B)、純實踐課(C), A、B、C三類課程課時數比例原則上按30%:45%:25%控制。
純理論課(A):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理論+實踐)課(B):理論實踐一體課程;純實踐課(C):實踐技能為主的課程。
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內容及文本格式
(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
1. 招生對象與學制 ;2. 培養目標 ;3. 人才培養規格 ;4. 培養模式; 5. 畢業要求; 6. 主要面向崗位(群)與職業能力分析; 7. 課程體系開發 ;8. 專業核心課程簡介;9. 時間分配總表;10. 教學進程計劃表;11. 教學學時統計表; 12. 其它培養措施; 13. 專業教學團隊; 14. 校內外實訓條件; 15. 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16. 培養方案論證。
附件1:專業調研報告 ; 附件2:核心課程標準 ;附件3:專業建設規劃
(二)文本格式與內容
見附件1
(三)排版要求
1. 標題:XX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 頁面:Word文檔,A4紙(豎版),頁邊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2CM;
3. 字體:標題小二號字、黑體;正文宋體,一級標題為四號字,加粗;二級標題為小四號字,加粗;正文小四號。附表表格標題為小三號字,宋體加粗,表格內容按小四號宋體,需要時亦可設為五號字。
4 .課程順序:每個模塊內課程按開課時間先后排列。
(四)統一課程編碼
為便于管理,課程代碼統一編制。課程代碼由8位數字組成,具體編號規則為: 1-2位為系代號; 3-4位為專業代號; 5-7位為課程代號; 8位為開課學期代號;
課程代碼前4位代號、公共課代號、拓展課代號由教務處統一編排,專業課程代號和專業拓展課程代號由各系編排。
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一)以系為單位組織制訂
各系應成立以系主任為組長、各專業帶頭人和專、兼教師組成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小組,系主任統籌協調,專業帶頭人牽頭與合作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程序
1. 政策學習與社會調研。各系組織學習上級和學校的有關文件,特別是本原則意見。各專業應組織有關人員與行業企業人員一道開展市場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撰寫調研報告,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明確人才需求、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
2. 主要面向崗位(群)與職業能力分析。分析工作領域、主要面向工作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要求等。
3. 課程體系構建。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調整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厘清各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先后次序和課時安排等,構建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4. 論證和修訂。各系組織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的論證,必要時應該征求學生的意見,根據論證意見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修訂。
5. 學校審定。組織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審議,并呈主管教學副院長審核簽字(必要時還需有關行業企業專家簽字)后下發執行。
(三)各系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組織制(修)訂專業核心課程標準。
(四)經審核并報分管領導批準執行的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未經批準,任何人不得私自變更、調整。
教務處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