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免费VA人成视频网站全

當前位置:首頁 - 學習園地 - 正文

劉陽: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7-14 15:19:19編輯:admin瀏覽量:3307

質量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的基礎。推進職業精神與技術技能高度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大國工匠的基本條件。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創新。“診斷與改進”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熱門話題,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根據教育部《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文件要求,目前,全國職業院校正在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現狀,并就目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存在的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和建議,以期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研究提供思路。

一、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提高質量的文件,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高職學院的主要任務。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提出了“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多方參與、多元評價的質量保證機制更加完善”[1]的建設目標。質量已成為“后示范”時期高職院校建設的重點。構建質量保證體系,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職業院校工作的重點。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質量保證體系主要是以政府評估為主的外部質量保證體系,而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體的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建立以內部質量為主體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2003年,教育部制訂了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著手對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人才培養評估試點。2004年,各省啟動對所轄高職高專的評估。為做好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教育部制訂了評估方案,各省級依據方案進行實施,教育部負責定期抽查。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建立了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走上了新臺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育教學評估也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和專業化的道路。

從現實來看,雖然全國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已全面鋪開,但實際上還處在實踐探索階段。以湖南省為例,2016年6月,《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各高職院校要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文化。”[2]并于2016年7月全面啟動省級診改工作。湖南省教育廳遴選熟悉職業教育、具有管理經驗和公信力的職業教育專家、教育研究專家和行業企業專家等組成任期制的省級診改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在教育廳統籌管理和指導下,開展省內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指導、抽樣復核以及省內診改工作動態追蹤、方案修訂和宣傳等工作。目前,首屆省級診改專家委員會和專家庫組建已基本完成,正在開發、完善湖南省高職人才培養狀態數據管理系統,建立湖南省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專題網站,以便集中發布診改工作的相關政策和信息。同時,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和畢業設計抽查制度,引導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校本級專業技能考核、畢業設計考核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制度,加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組織報送與應用,進一步落實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建立和完善質量預警機制。但是,種種情況表明,湖南省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實踐。

二、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有如下五個方面問題。

(一)內生動力不足;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死結”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展開,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都是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制訂的政策、規劃等文件而擬訂的。也就是說,對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有相對應的“模板”供其學習,學校已經習慣于這種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需要打破這種傳統的工作模式和思維方式,要求學校培養自我質量保證的主體意識,落實學院作為質量提高的主體責任,從計劃制定、執行、評價、反饋等方面不斷改革,促使質量螺旋式上升。但就現實而言,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職工和學生還不具備這種主觀意識。自我診改的意識內生動力源自于人的主觀自覺,正是由于教職工和學生缺乏這種主觀自覺,導致質量診改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不足,這正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死結”。另外,作為內部質量生成的主體,目前,高職院校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職工和學生還缺乏一種與質量有關的習慣、信念和行為,也就是質量文化意識的缺失。[3]而教職工和學生對于學校質量目標和質量結果的認識和評價是質量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學質量觀的重要內容。[4]顯然,大多數高職院校暫時還不具備完整的大學質量觀,不具備對學校質量目標和質量結果認識和評價的主動意識。

(二)標準和目標不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硬傷”

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不同于以往的高職際校人才培養辦學水平評估,評估的標準由評估的組織者設定,我們通常稱之為“既定標準”;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的標準由質量生成主體(學校)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來制定,我們可以稱之為“需求標準”。既定標準只需要質量生成主體參照標準有計劃地實施;而需求標準需要質量生成主體根據自身需求主動建構,并貫徹實施,需求標準的質量生成主體既是質量生成者、創建者,同時,又是組織者、實施者。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診改”的標準和目標是不明確、不統一的,這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的“硬傷”。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目標,需要各高職院校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的定位及辦學的特色自主制定,同時,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創新。因此,這無形中給高職院校帶來巨大的壓力。過去,我們習慣于根據已有的方案,依葫蘆畫瓢,不需要考慮制訂符合各自學院特點的工作方案,現在一下子要自己把握方向,提出一校一方案,就好像是一個習慣被大人牽著手學走路的嬰孩,突然大人放手了,要自己走路,就會茫然失措,無所適從。目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也正處于這種階段,需要克服迷茫,把握方向,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需求標準,制定切實的診改目標。

(三)組織架構不健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軟肋”

關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到底要建成什么樣,教育部專家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就是要圍繞“五縱五橫一平臺”,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五縱”就是指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和監督控制(保證五個層面的工作或事按標準實施,達成即定目標);“五橫”就是指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不同層面具體的工作或事)。[4]

就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現狀來看,一方面,質量保證的組織體系不健全。盡管很多高職院校設有教學質量監控機構,開展評估、檢查和督導等與質量保證相關的工作,但在質量保證過程中部門職責與分工并不明確,有的則附屬于其他部門,如教務處、教學督導室等。因此,不僅造成部門之間職能重疊,產生相互推諉現象,導致質量保證效果不明顯,而且,很多高職院校現行的質量監控機構與其他行政部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運行體系,質量監控機構沒有切實地參與學校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學校運行環節,因此,達不到有效監控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組織架構不健全,是高職院校在建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過程中的又一難題。

(四)信息平臺建設滯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瓶頸”

目前,各高職學院正在運行的有行政辦公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迎新管理信息系統、離校管理信息系統、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教務網絡系統等各類信息系統十多個,但這些系統大都是獨立運行,都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沒有形成統一的數據接口。當進行數據采集時,一個數據表可能得分給好幾個部門填寫才能完整,不僅辦事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出錯。沒有信息化數據平臺,教學狀態數據不能得到開放共享,數據也就得不到使用和監督,不利于學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不利于實施調控和改進。

信息平臺的作用貫穿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全過程,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將直接影響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進度和效度。從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到數據評價和反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信息平臺的支撐。目前,國內大多高職院校的信息平臺都不能實現這些功能,信息平臺建設滯后,是高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瓶頸”。

(五)第三方機構參與不夠;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缺陷”

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評價機制建設中存在兩個缺陷:(1)用人單位參與不夠;(2)行業企業參與不多。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方包括舉辦方、學校本身、用人單位和合作企業,在國家實施“管辦評分離”的大背景下,學校應該承擔起質量保證的主體責任,同時,要發揮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的作用,積極開展第三方評估。

高職院校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學校與用人單位聯系緊密,學生一般會提前進入用人單位進行實習,以便更快熟悉工作環境,進入工作狀態。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大都僅限于輸送人才,而在人才質量反饋方面并未有太多交涉。作為人才質量培養機構應該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接受用人單位的評估。用人單位參與人才質量評價不夠,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評價機制建設中的一大缺陷。

各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行指委”)自2010年成立及2012年重組以來,在教育部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的領導下,緊緊圍繞職業教育中心工作,積極發揮研究咨詢和指導服務作用,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5]但是目前,行指委參與職業教育標準建設,特別是人才質量標準才剛剛起步,行業企業的參與不多,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評價機制建設中的另一缺陷。

三、加強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塑造全員質量文化,營造良好的內部質量保證氛圍

質量文化是指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關于質量的意識、道德、行為、制度、責任感以及價值觀等,要想真正促進質量的持續改進,最終必然要綜合為一種文化現象。[6]在目前職業院校普遍重視質量的大環境下,質量提升應是職業院校全體師生的共同追求,要達到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局面,唯有不斷形成學校質量文化,引導全體師生認識質量的重要性,增強人人都是質量生成者的主體意識,自覺執行質量標準,積極推進質量建設,才能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兩個方面工作:(1)要激發全體教職員工的內生動力,牢固樹立全面質量觀,全面提升質量意識,自主開展診斷與改進;要有標準、有相應的工作制度、有科學的工作流程,并不斷提升標準內涵,促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有學院自身特色的現代質量文化。(2)要明確以質量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為宗旨。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充實學院教育質量文化,推進教學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長效機制,實現治理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利益相關方滿意度的持續提升,全面達成并不斷超越原定目標,實現同步提升。

(二)明確質量標準,健全內部質量保證標準體系

標準是推進質量診改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實施質量診斷的依據和根本保證。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參考指標(坐標)體系”中,包含5個診斷項目,15個診斷要素,37個參考診斷點,共涵蓋了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層面。高職院校要圍繞這些要素,對學院常規性工作進行系統地梳理與分析,結合自身的發展與特點,建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等五個不同層面的標準鏈。具體來說,主要是:(1)制訂學院各專業建設規劃,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制訂課程建設規劃,建立課程標準;(3)制訂師資建設規劃,完善師資發展標準;(4)制訂學生培養規劃,明確學生發展質量標準。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不同層面的質量標準鏈,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的質量保證標準體系。

(三)健全組織機構,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機制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成立了實施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內部質量保證委員會(簡稱為“委員會”),以保障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從組織架構來看,大部分學院是由院長或書記擔任委員會主任,其它院領導為成員。委員會主要負責質量保證體系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審定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規劃(方案);審定各層級內部質量保證目標和標準,審定質量事故處理結果;接受內部質量信息反饋,調控影響內部質量關鍵因素,保障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順暢。委員會下設質量管理辦公室,任命專職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成員則由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兼任。質量管理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1)負責組織、協調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工作;(2)制定學院內部質量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規劃、工作方案;(3)制定目標考核與績效獎勵制度;(4)組織各專項工作小組開展診改工作,組織開展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工作。在質量保證委員會下設質量保證體系構架組、教學質量保證組、學生發展質量組、師資質量保證組、服務質量保證組、協同發展質量組、質量管控組等多個專項質量保證組,負責相應專項工作的組織協調和任務落實,工作規劃(計劃)、工作方案、工作標準和工作制度的制定、審核、執行、監控及相應工作的自我診斷與改進,督導各部門按照計劃—執行—檢查—改進(PDCA)的閉環管理理念,強化人才培養各環節的事前質量建標、事中實時監控、事后診斷改進。通過構建持續、閉環的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內部質量保證機制的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形成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有機結合的內部質量管控機制,做到建立常態化的專業診改機制、常態化的課程質量診改機制、常態化的師資質量診改機制、常態化的育人工作診改機制和質量事故管控機制等。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健全診改工作信息平臺

建設高速通暢、安全可靠的校園網絡環境,要加強軟硬件建設,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構建智能化校園環境、智慧型教學系統、海量化教學資源、人本化教學模式、效能化服務模式,完善診改工作信息平臺,為師生學習提供服務,為教學管理服務,為診改服務。開展“診改”工作要以人才數據采集平臺的數據為支撐,以事實和結果為依據,為了即時采集到這些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人人都做源頭數據采集人,實現數據平臺動態化管理,讓數據開放共享,依據事實數據進行診斷,結合數據結果做好改進工作。目前,關鍵是要建立校本人才工作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制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相應制度,加強平臺數據的應用與分析,通過采集相關數據,發揮平臺數據采集方便、快捷、準確等優勢,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煉,發現問題,推動診改。

(五)調動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體組織多維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應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這要求職業院校質量不僅要接受內部師生的診斷與評價,還要接受社會的評價與監督。同時,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行業產業性和技術技能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意味著職業院校要緊密聯系企業,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對接產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調動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體組織多維評價機制。一方面,要探索多種合作途徑,使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參與學校的自我診改、省市診改復核、專業教學質量診改等工作;另一方面,要重點關注“診斷與改進”結果,實行評估組織主體分離,分別組織不同目的、不同類型的評價,幫助學校及時發現問題與差距、實現有效調適與改進。只有通過多元主體組織多維評價機制,讓不同評價主體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才能做到診改工作的科學性、全面性。

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大力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途徑。[7]開展質量診改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完善治理結構,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制度保證體系,有利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要在明確的標準與目標體系下,在健全的組織架構指導下,通過信息平臺完成數據采集、應用與反饋,形成以質量為核心、以制度為保障的科學運行機制,并通過多元主體多維評價進行改進和循環。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將成為高職院校質量追求的恒久目標。

作者:劉陽,系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

來源:職教通訊(2017年第13期)